(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 大单元主题:应势而变 走向公平与效率 ———从历史细节看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文物中的细节———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事件中的细节———西方的文官制度 人生中的细节———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借助历史情境,精读教材,梳理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嬗变历程。 2、研习史料,理解晚清科举制度废除的必然性,评析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3、研习史料,分析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说明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弊端。 4、阅读史料及教材,理解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兼顾效率与公平。认识文明互鉴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当今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从那时人的困境看晚清官制之变 严复(1854--1921 ) “西学第一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译界泰斗 困境一:“当年误习旁行书, 举世相视如髦蛮” 困境二:“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学” 。 困境一:“当年误习旁行书, 举世相视如髦蛮” 困境二:“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学” 。 科举制缺乏实效与公平 思考:导致严复人生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一、从那时人的困境看晚清官制之变 严复(1854--1921 ) 一、从那时人的困境看晚清官制之变 思考:严复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戊戌变法的开展,清政府开始变革科举制;清末新政的实行,倡导新学。 一、从那时人的困境看晚清官制之变 兴学堂 材料一: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内容除 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 方社会政治学说以及图画、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据统计, 在清末的普通学堂里,平均“读经”课程只占27.1%,数、理、 化、外语等课程占38.2%,绘画、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34.7% ,从而大大改变了私、书院生徒知识结构单调而狭窄的状况。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 学生不过三十余人,每日功课亦不认真,徒存大学堂外观而已。 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想诸公必不肯再入堂肄业 ,以待三年卒业也。 --大公报,第439号,1903-9-10 阅读材料三、四,分析新学堂“新”的表现?新学堂又面临怎样的困境? 一、从那时人的困境看晚清官制之变 材料三:“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 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 材料四:“此法(科举制)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 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 曰:复科举,便!”———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废科举 情景模拟:乡试策问一道:试论科举废除能否挽救江河日下之大清?试析科举废除之利弊?一国之民众应如何看待本国之文化?(分三组讨论,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从那个人的初心看民国选官之弊 “考试制和纠察制本是我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但考选制度被恶劣政府所滥用,纠察制度又被长期埋没而不为所用,这是极可痛惜的。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今若实行考试制度,一省之内,应取得高等文官资格者几人,普通文官资格者几人,议员资格者几人,就此资格中,再加以选举,则选举资格不妨从宽,而被选资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