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1985516
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76371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2024
,
七年级
,
语文
,
统编
,
学年
,
2025
(
课件网
) 看图猜故事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寓”是“寄托”的意思。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此书是由战国晚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把握字音 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 再读课文,把握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请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并复述故事内容: 在翻译时请注意“穿”“及”“国”等字的古今异义和“闻”“之”“于”一词多义的用法。 复述故事内容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丁氏在家挖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起因),然后被人误传说他挖井挖到了一个人(经过)。最终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最后丁氏出来解释,真相大白了(结果)。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请分析原因。 4、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 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课下注解①节选篇目名《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说说从这个寓言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可以多角度理解) 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丁家打井得到(发现、打出)了一个人。 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请分析其原因。 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越传越广。 4、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 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宋君不随便轻信传言,命令手下实地考察求证,对待传闻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具有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5、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课下注解①节选篇目名《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说说从这个寓言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可以从不同人物不同角度来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5、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课下注解①节选篇目名《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说说从这个寓言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丁氏角度:交际中语言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避免歧义和误会; 闻而传之者(国人)角度: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话,切忌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以至以讹传讹。 宋君的角度:不轻信流言蜚语,要考察求证,要具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6课有为有不为(原卷版+解析)(2025-04-19)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知识盘点(学生版+解析)(2025-04-19)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7课短文两篇(原卷版+解析)(2025-04-19)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二单元知识盘点(原卷版+解析)(2025-04-19)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知识盘点(原卷版+解析)(2025-04-19)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