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01858

东北三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考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44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东北三省,2024-2025,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
  • cover
绝密★启用前(点石联考) 2024年12月份东三省高三联考调研测试 语 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有哲学的批判精神,有培根、笛卡尔和康德的怀疑精神,我们大概不会把任何人、任何思想当作绝对可靠的真理。如果我们有哲学的批判精神,我们的思想水平就可能会比现在高得多。哲学的批判方法的第一个层面是不满足于事物的表面和第一感觉,而对事物进行仔细分析与辨析,看看它是否包含根本的问题,尤其是检查它隐含的预设有无问题。当代分析哲学是分析句子的意义和用法,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达中看出语言的误用。这种分析的一个经典例子是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驳斥。私人语言是建立在这样的想法基础上:我内心私人的东西(想法、感受、感情等)只有我知道,别人无从知晓,因此,我完全可以用只有我懂的语词和语法,来指称我内心私人的东西。这看上去似乎是挺有道理的主张,维特根斯坦却予以坚决的否定。 私人语言主张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存在着只有说话者才知道的私人对象,例如“牙疼”。“只有我知道我是否真的在疼,别人只能推测。”但维特根斯坦分析说,按照我们日常的语法,说某人有什么东西,也就意味着我们同样可以说别人也可能有同样的东西。如果别人不可能有同样的东西,那么说我有某样东西是没有意义的。维特根斯坦用的策略是以日常语言的公共性来否定私人对象的存在。感觉可以是私人的,但表达感觉的方式绝不可能是私人的,说私人对象不存在,不是说我们不能有私人的感觉,而是说不存在别人无法了解或接近的私人对象。 我们并非不能从外部来观察和发现别人在“疼”,比方说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因疼而扭曲的脸,或者手捂腮帮的动作来进行判断等。当然,有时也会被装疼的人骗过。但一般来说,我们还是可以判断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有判断“疼”的客观标准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别人也是可以有与我们一样的疼痛,因为标准总是意味着普遍性,意味着一个以上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同一性。然而,人们却难以给所谓的私人对象这样一个同一性的标准。 如果真有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掌握规则的各具特点的私人语言,那么,这些私人语言之间也就一定无法沟通和交流,因为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共同使用的语言,这样,甚至这些私人语言用它们自己的词汇说的私人感觉,如“疼”是否是指同样的东西都是存在疑问的。 但是,维特根斯坦否定私人语言的可能性,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一个实际并无可能的东西的不可能,更主要的是为了批判近代西方哲学的笛卡尔主义,即主客体二分的传统。在这个传统看来,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或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都处于截然分离的状态。前者似乎自成一个封闭的世界,与外界无关。然而,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却向我们表明,内心活动只有与其发生的行为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够被理解。不仅如此,实际上它们还受到体现在日常语言中的公共性的制约,离开这种公共性,它就失去任何表达,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摘自张汝伦《哲学的意义:走向世界哲学》) 材料二: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底是一种什么论证呢?胡塞尔给出了答案。胡塞尔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其与现象学理论联系起来,特别是他的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