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徐志摩 再 别 康 桥 温婉的江南水乡,孕育了两位才华横溢的水乡才子。 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在剑桥河畔轻声吟诵着“我轻轻的来,轻轻的去”,沉醉于康河美丽的景色之中。他的诗歌《再别康桥》成为了近现代诗歌史上兼具三美———意境美、语言美和音乐美的经典之作。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寥的雨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戴望舒以一首《雨巷》撑出了一个时代的哀婉心曲。 课堂导入 学习目标 了解新月派诗歌,了解徐志摩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划分诗歌层次,梳理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象,鉴赏其“三美”艺术。 感受作者对康桥的感情,理解诗人感情的深沉。 这位诗人于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期间开始创作新诗。他于1922年回到祖国后,发表了众多诗歌作品,并与同学共同创立了“新月社”。然而,在1931年11月19日,他乘坐飞机从南京前往北平,途中因遭遇大雾,在济南附近发生空难,不幸触山身亡。 作者介绍 (1897—1931) 徐志摩,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恰逢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他始终坚守着对“爱、自由、美”的信仰与追求。他不懈努力,笔耕不辍,创作出了众多富有感染力的诗歌作品。梁启超赞誉他的才华和努力,认为他为中国新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介绍 在1920年至1922年期间,徐志摩曾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康桥(即剑桥大学所在地)度过的时光,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康桥的美景与学术氛围,滋养了他的性灵,唤醒了其内在的诗人才华和天性。 写作背景 徐志摩游学于剑桥大学 在1928年的一个夏天,徐志摩再次踏足旧地。在7月底的一天,他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中逗留一夜后,独自悄然前往康桥寻找他的英国友人。然而遗憾的是,他的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依然静静地守候着。眼前的景象重新唤起了他过去的记忆,一幕幕生活的画面再次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11月6日,在归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写作背景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诗歌流派,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泰戈尔《新月集》的深远影响。该诗派以1927年为主要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主要成员包括闻一多、徐志摩和卞之琳等著名诗人。他们致力于诗歌创新和变革,追求诗歌的艺术性和精神内涵,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写作背景 新月诗派 新月派提倡新的格律诗,其美学原则主张以理性节制情感,并注重诗歌形式格律的规范化。而在后期新月派的理念中,更是推崇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他们坚守一种超越功利、自我表现、贵族化的纯诗立场。他们追求诗歌的本质醇正,注重技巧的周密严谨,对格律的要求更是谨严不苟。 新月诗派 总写离别康桥时难分难舍的离情。 第一部分(第1节) 划分层次 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面对眼前的柳树、青荇、清潭等景物,追忆往昔的生活,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第二部分(第2-6节) 表现诗人不愿离开康桥的柔情。 第三部分(第7节) ①诗的开头巧妙地运用了三个“轻轻的”,通过反复强调动作的轻盈,表达了诗人不愿打扰康桥的宁静,为全诗奠定了深情惜别的情感基调。这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喜爱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②同时,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桥给诗人留下的最美丽的印象。 鉴赏诗歌语言 1.诗的开头为什么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与最后一节的“悄悄的”可以互换吗? 不可以互换。“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做铺垫;而“悄悄”放在结尾一节,与上节中的“沉默”相呼应。 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心情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