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2.3 群落的演替 本课内容 1. 演替的概念 2. 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3. 人类活动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一定都是坏的!) 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火山爆发之后的事 1883年8月,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岩浆形成了一片裸地。几年后,长出了小草,出现了一种蜘蛛。到1909年,有202种动物出现。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动物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初生演替 1.裸岩阶段 没有植物; 没有生命; 没有土壤。 初生演替 2.地衣阶段 地衣=藻类+真菌 地衣可分泌有机酸 开始产生土壤 初生演替 3.苔藓阶段 比地衣高 土壤进一步加厚 初生演替 4.草本植物阶段 比苔藓高 土壤进一步加厚 各种昆虫进入 初生演替 5.灌木阶段 比草本高 有灌木和小乔木 出现较多鸟类 初生演替 6.乔木阶段 比灌木高 乔木成为优势种 物种丰富度更大 群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初生演替 1. 群落演替的时候,之前的优势种灭绝了吗? 2. 为什么后一个群落能“胜过”前一个群落? 3. 演替的时候,可否跳过阶段? 初生演替 vs.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包括:火灾后草原、砍伐后森林、弃耕农田等。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包括: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深水水底上进行的演替。 判断:红树林被破坏后形成的裸滩上开始的演替,是什么类型? 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 灌木丛 乔木林 与初生演替有何区别? 初生演替 vs. 次生演替 1. 起点的差异? 2. 速度的差异? 3. 阶段的差异? 初生演替 vs. 次生演替(课本P41) 类型 起点 速度 趋向于/方向 阶段的数目 共同点 初生演替 无土壤 慢 形成新群落 多 1. 从结构简单向结构复杂 2. 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 3. 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次生演替 有土壤 快 恢复原来的群落 少 湖泊的演替:初生还是次生演替? 裸底→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地沼泽→草地→……→森林 演替的特点、规律 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演替是永恒的,不会真的停止。 演替会前进到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一定会到达乔木阶段吗?) 影响演替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外界环境:火灾、洪水、严寒…… 内部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生物迁入迁出:包括入侵物种等 2.人类活动/人为的因素 正面的:使群落向物种丰富度上升、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负面的:使物种丰富度降低、空间结构简单化 人类活动常常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P42)。 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这项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8×107hm2。这项浩大的工程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延安安塞区镰刀湾退耕还林前后对比图 中度干扰/适度干扰(课本P46非选择题第3题) 我国南方很多村落背后都有一片充当绿色屏障的防护林。防护林保留了部分原始植被的特征,但同时由于深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与自然群落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在华南某地,随着干扰(主要是砍伐成树)强度的增加,防护林林下的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在人工干扰强度不同的防护林中,占优势的树种也有差异。收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1)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哪一类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