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文体常识·词 (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到宋代到达顶峰,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2)词本来是配乐演唱的诗,被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就是歌词的意思,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又被称为诗余。 (3)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如:《渔家傲》、《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文体常识·词 (4)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què) (5)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6)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特点:侧重儿女情长,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的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势恢弘,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不拘守音律。 浣溪沙 [北宋]晏殊 晏(yàn)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作者简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诗意: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情感:追忆从前难忘的欢聚,感慨流光易逝、物是人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 花儿凋谢,我也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 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情感:描写眼前落花、归燕,抒发了词人伤春惜时以及对年华易逝的感慨。 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借景抒情,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燕来花落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悼惜残春,对年华易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感伤之情。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1)晏殊《浣溪沙》中写词人安逸闲适的情态的: _____, _____ 。 (2)晏殊在《浣溪沙》中,借助“花”和 “燕”等意象感叹美景易逝,时光流转的语句是: _____, _____ 。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典型考题】 2.请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 这两句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 “花落”伤春,“燕归”欣慰,惋惜和豁达交织,透露生活哲理:无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因为消逝而虚无。 采桑子 【北宋】欧阳修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本词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采桑子,词牌名。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移知颍(yǐnɡ)州(今安徽阜阳),买田于此,晚年辞官后,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他多次游览颍州西湖,写下十首《采桑子》,这首词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背景链接】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zhào wēi yí shēnɡ lián yī / / / /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诗意: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碧绿的湖水弯曲绵延。长堤上花草盛开,隐隐传来的管乐和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桨。 弯曲延伸的样子。 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