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个粗瓷大碗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 27 粗瓷大碗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早年投身革命,在东北地区领导抗日斗争,作战英勇。后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最终壮烈牺牲,其英勇事迹展现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后世敬仰铭记。 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侦察 zhēn 学认字 拼音开关 陈列 赵一曼 chén màn 联军 lián gāng 搪瓷缸 huán 归还 liáng 高粱 dùn 一顿饭 梁 粱 高粱 房梁 liáng liáng “加一加”“减一减” 慢-忄=( ) 曼 耳+关=( ) 屯+页=( ) 联 顿 曼妙 联军 一顿饭 探查摸清对方有关情况 侦察 结合词语识字 多音字 还 hái 还有 huán 还给 盛 shènɡ 盛大 chénɡ 盛饭 学习第一自然段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首句点题,通过倒叙的记叙方法,制造了悬念,增强了感染力。 “仅仅用过一次”强调说明用的次数极少;“但是”表示转折,“都能认出来”表明这个故事是不同寻常的感人。 这句话介绍了碗的陈列地点和来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点明了碗的陈列地点,“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则描述了碗的具体情况,“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则说明了碗的来历。 通过介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一个粗瓷大碗,引出了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的英勇事迹。虽然赵一曼只用过这个碗一次,但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它,因为它承载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从而引发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思考。 “送碗”与“还碗”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粗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没有碗的日子很长 小通讯员“找碗”和“送碗”的急切———对赵一曼的关心。 “送碗”与“还碗”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粗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没有碗的日子很长 小通讯员“找碗”和“送碗”的急切———对赵一曼的关心。 通过讲述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碗的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互相关心的精神。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引发对历史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关爱战士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 以身作则 英勇 侧面 粗瓷大碗的来历 描述了赵一曼在看到通讯员送来的碗后,果断地拒绝收下,并要求通讯员将碗归还到原来的地方。通过赵一曼的语言和态度,展现了她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的高尚品格。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讲解。 “这…… 这…… 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呀!” 通讯员为难地说。 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心理描写 从侧面反映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背景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侧面反映出赵一曼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同时也表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