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0232

9.2《项脊轩志》课件

日期:2025-01-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31013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项脊轩志,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书斋便是文人墨客放牧思绪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作者的志向与情怀得以呈现,或自勉自强,或自嘲其短。从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到沈从文的“窄而霉斋”,这些书斋有时作为作者的抱负写照,有时则是心灵的寄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2. 学习作者善于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 3. 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4. 昆山人(江苏昆山),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自幼刻苦读书,九岁时即能写文赋诗。然而仕途坎坷,连续八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能中第。因此,他选择迁居嘉定安亭江边,并在那里教授学生,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才终于成功考取进士,被授予县令职务。然而,他的一生中始终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作者介绍」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顺,但他学识渊博,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他的散文风格源于《史记》,同时汲取了唐宋八大家的精华。他的文风朴实,情感真挚,因此被誉为“明文第一”。姚鼐,作为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重要桥梁。 「作者介绍」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后人集其散文、诗歌成《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的家族原本居住在昆山的项脊泾,他将自家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这座书斋不仅是归有光家庭变迁的见证,更是他个人身世遭遇的缩影,记录了他的家族兴衰、身世沉浮,以及他的希望与梦想、喜悦与悲伤。 “志”是文体的一种,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三十岁之后,他又补写了附记。 「解读题目」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项脊轩”名字的由来」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2. 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 1.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3. 归有光主要活跃于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存在昏庸腐朽的现象,而归有光身处清贫,却敢于正视现实。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时代的矛盾,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常常从身边的琐事入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 「探寻背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旧日的,原来的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一丈见方 渗漏 雨水往下倾泻 几案,矮小的长方桌 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 照到阳光 指阁子北面,因为这阁子是“北向”的 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 n做v,砌上垣墙 明亮的样子 第一段: 文言翻译 项脊轩曾是南阁子,屋内空间狭小,仅一丈见方,仅能容纳一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和墙上的泥土存在渗透和漏水的现象,每当移动书桌时,都会发现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挪置。由于屋子朝向北方,无法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到中午屋内就变得昏暗。我稍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