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0235

12《石钟山记》课件

日期:2025-0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899066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石钟山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石钟山记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课堂导入 苏轼因品行正直遭受贬谪,但因才华出众而声名显赫,更因心胸豁达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人生。在贬谪期间,苏轼似乎特别钟爱夜游。他夜游承天寺,领悟到只有心怀闲暇之人才能真正欣赏到美景;夜游赤壁,领悟到了万物之变迁与恒定之间的微妙关系。那么,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又将见证怎样的景致?又将感悟到怎样的哲理呢?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写作思路。 感受本文独特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的文笔。 学习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学习目标 字为子瞻,别号又唤和仲,东坡居士为其自称,谥号文忠。此人乃眉州眉山(今之四川眉州)人士,为北宋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及诗人,豪放派文学之代表人物,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罕见之全才。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他总结自己的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1036-1101) 作者介绍 探寻背景 苏轼历经政治坎坷。在朝廷任职期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及其他职务,如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宋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等人指控他所作诗歌对朝廷进行讽刺,被视为对朝廷的不敬,苏轼因此被捕入狱,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侥幸存活,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元丰三年开始,他前往黄州。至元丰七年,他被调任至汝州。该年六月,苏轼携长子苏迈前往饶州德兴县,途中途经湖口,得以游览石钟山,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探寻背景 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石钟山实际上由两座山峰组成,南面一座靠近鄱阳湖,被称为上钟山;北面一座则靠近长江,称为下钟山。这两座山峰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双钟山。它们的构造都是由石灰岩构成,山体的下部均有洞穴。这些洞穴的形状像是覆盖的钟,而它们面朝深潭,当微风激荡起浪花,水与石头相互撞击时,就会发出如洪钟般的响声,因此这两座山都被称为“石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也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直至清朝,香火鼎盛。 文体知识:游记 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并提出怀疑。 第1段 (质疑)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2段 (察疑) 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第3段 (释疑) 概括大意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壹 鄱阳湖的别称 大 靠近 激荡,掀动 撞击,拍打 认为 这个 把 古代打击乐器 使……发出声音,使动 即使 递进,更 《水经》记载:“鄱阳湖的湖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底部靠近深潭,微风激起的水浪与山石相击,发出的声音如同巨大的钟鸣。然而,这一说法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如果将钟磬这类乐器置于水中,即使遭遇大风大浪,也无法发出声响,更何况是静态的石头呢?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