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语境随文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理解词义。 2.借助文物故事卡,运用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梳理文章脉络。 3.通过甄选赵一曼人物角色,品读故事的动人之处,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文物故事卡,学会“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梳理文章脉络。 2.走进故事的动人之处,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观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的一个片段,了解“东北抗日联军”。自由读资料袋,初步了解赵一曼,强调她是那时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治委员。(板书:赵一曼) 2.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老师简单介绍这里并出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引出“一个粗瓷大碗”(板书课题)。 3.引发质疑: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粗瓷大碗为什么会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身后又有怎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呢? (二)初读文 知大意 1.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学习提示”感知课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师检查生字、多音字,理解生词。 3.带领学生学生用学过的“词块速移默读法”读好长句子。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送碗”“用碗”“丢碗”情节关键词正确摆放到脉络图中。 5.运用《手术台就是阵地》学过的串联情节的方法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 7.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赵一曼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缴获的大碗,赵一曼要求他还回去。 第三段(第5~8自然段):赵一曼倒掉了通讯员给她盛的高粱米饭,只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四段(第9~11自然段):赵一曼把大碗送给七班做菜盆。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 学习“送碗”部分。 (1)通讯员一直想给赵一曼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2)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因为赵一曼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3)面对通讯员这么艰难找到的碗,赵一曼为什么拒绝接受?(因为她以为那是通讯员从群众家里拿的碗。) 结合时代背景,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赵一曼什么样的品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2学习“用碗”部分。 (1)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来一大碗高粱米饭?(团长、政委和战士们嘴边有几个月没有沾过粮食了,赵一曼很久没有吃顿饱饭了。) (2)当时联军的生活怎么样?(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 (3)研读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倒回锅里的部分。 ①赵一曼为什么把饭又倒回了锅里?赵一曼在把高粱米饭倒回锅里的时候,想了些什么?(想起了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②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从赵一曼的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同时也不想让别人为自己担心。) (4)炊事员老李眼睛里为什么含着泪花?(炊事员老李能理解赵一曼的良苦用心,但是也很心疼赵一曼。) 3学习“失碗”部分。 (1)通讯员给赵一曼的碗为什么又“丢”了?(这个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2)文中的“丢”字为什么打上了引号?是真的丢了吗?(其实不是“丢”,而是赵一曼把碗送给了其他战士。) 4小结。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赵一曼很关心战士?(不断地将碗送给其他战士,吃野菜粥,把高粱米饭留给伤病员。) (2)赵一曼用过的这个粗瓷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人民军事博物馆里?(因为这个碗代表了赵一曼关心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