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作者王愿坚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人故事。文章通过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叙述了郝副营长为了让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不惜点燃书本、暴露自己,最终英勇牺牲的壮举。文章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情分析 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可能有一定的距离感,难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精神和牺牲意义。然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学生可以逐渐走进文本,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情怀。同时,学生对郝副营长的英雄壮举和灯光所象征的美好生活之间的联系可能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整体上,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充满兴趣,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深入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运用边读边思考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教学难点: 理解“灯光”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从郝副营长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灯光 提问:看到这一课题,你有怎样的联想?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灯光,给我们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灯光,让我想到了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 灯光,是很平常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教师总结:灯光,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朗读,也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 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查阅工具书。 检查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检查对词语的理解,如“豫皖苏平原”“围歼战”等。 概括课文大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课文通过回忆解放战争时期一位营长在战斗中,看到一本书上孩子在灯光下读书的情景,使他萌发了要让普天下孩子都能见到那明亮的灯光的心愿,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事,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看到灯光(现在)———引起回忆(往事)———怀念战友(现在) 找出文中写到“灯光”和“火光”的句子: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 交流反馈,教师引导总结: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的插图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研读“灯光”与“火光”: 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学生仔细读课文,写上批注,同桌进行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第一次:郝副营长看到书上的插图时,自言自语地说:“多好啊!”他向往着未来美好的生活,希望革命胜利后,大家都能用上电灯,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 第二次: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看着漆黑的夜空,又想起了“多好啊!”此时,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