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课《六国论》课时练 一、文学常识 (1) 下列关于《六国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苏洵,字子由。 B. 《六国论》是一篇分析六国灭亡原因的议论文。 C. 苏洵与苏轼、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 D. 文章通过历史故事揭示“抗秦”的策略。 (2) 苏洵提出“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赂秦”主要指( ) A. 联合抗秦 B. 贿赂秦国以求自保 C. 策反秦国谋士 D. 向秦国宣战。 二、词语释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 弊在赂秦(弊) ② 并力西向(并) ③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劫) ④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亡)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弊在赂秦 / 攻守之势异也,弊在赂秦而力亏 B.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或未易量也 C. 其始欲不战 / 其势弱于秦 D.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且人患志之不立 三、文言文知识 1. 词类活用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 (2) 始速祸焉( ) (3)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4) 或未易量也( ) 2. 特殊句式 (1) 下列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B.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 选出判断句的一项( ) A.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C. 唯燕赵大而无略。 D.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 四、翻译句子 1.译文练习: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翻译技巧: 结合文中重点句,列出翻译要注意的句式和虚词运用,分析句子特点。 五、文章分析 1. 结构分析 请将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并概述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1) 总论部分(……):_____ (2) 分论部分(……):_____ (3) 总结部分(……):_____ 2. 思考题 (1) 为什么六国赂秦反而导致灭亡?请结合文中论据分析。 (2) 苏洵主张六国联合抗秦,但历史上为什么未能实现? 六、拓展与应用 1. 拓展思考 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警示意义?试结合国际关系或历史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2. 辨析题 从六国赂秦的策略中,我们能否总结出正确处理国家间矛盾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 1. 翻译与背诵 (1) 翻译文章第一段,准确理解“赂秦”的危害。 (2) 背诵第二段,掌握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2. 写作训练 以《六国论》的观点为基础,写一篇200字的小议论文,分析当今国际竞争中的合作与博弈关系。 《六国论》课时练答案与详细解析 一、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 (1) B 解析:A错误,苏洵字明允,不是子由; C错误,苏洵与苏轼、苏辙并称“三苏”,非“唐宋八大家”单独并列; D正确,但不如B选项表述完整。 (2) B 解析:赂秦即用土地或资源贿赂秦国以求和平,不是联合或直接对抗。 2. 词语释义 (1)① 弊:弊端、过失。 ② 并:联合,协同。 ③ 劫:胁迫,威逼。 ④ 亡:灭亡,丢失。 (2) C 解析:A中“弊”一词含义不同:第一处指弊端,第二处是指损害。 B中“连却之”意为多次击退,“量”意为估量,含义不同。 C中“其”都为代词,含义相同。 D中“且”前者表递进,后者表假设,含义不同。 二、文言知识 1.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被积威所胁迫。 (2) 动词使动用法,招致灾祸。 (3) 名词作动词,占领城邑。 (4) 形容词作动词,估量。 2. 特殊句式 (1) D 解析:句中“是又在六国下矣”中“在”表判断,结构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