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2课《炉中煤》《红烛》课时练 一、文学常识 1.选择题 (1) 《炉中煤》作者郭沫若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 ) A. 新诗创作与戏剧创作 B. 古典小说与散文创作 C. 诗歌与散文创作 D. 小说与评论创作 (2) 《红烛》的诗意表达了( ) A. 对革命胜利的庆祝 B. 对革命先驱的悼念与敬仰 C.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D. 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二、字音字形 1.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挚爱(zhì) B. 烛光(zhū) C. 纷扰(rǎo) D. 纷繁(fá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薄暮、洒脱、凝望 B. 悠扬、通透、寂寞 C. 婉约、恬静、煎熬 D. 光辉、陶醉、忧虑 2.改错题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 “燃烧着无数颗红色的煤粒。” (2) “这红烛从我的背影燃起。” 三、文章体裁 1.简答题 (1) 《炉中煤》是哪种文学体裁的作品?请简要分析其特征。 (2) 《红烛》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判断题 (1) 《炉中煤》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炉中的煤来象征革命的力量。( ) (2) 《红烛》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对爱与自我牺牲的思考。( ) 四、课文结构 1.填空题 (1) 《炉中煤》通过煤的燃烧过程象征了( )的坚持与奉献精神。 (2) 《红烛》表达了革命者为了革命理想,甘愿为社会献身的( )情怀。 2.简答题 (1) 《炉中煤》中的“炉中煤”有何象征意义? (2) 请结合《红烛》中的诗句,分析诗中红烛的象征意义。 五、文章中心思想 1.选择题 (1) 《炉中煤》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 A. 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B. 革命的力量与斗争精神 C. 人生的无常与离别 D. 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2) 《红烛》传递的核心思想是( ) A. 爱与牺牲的力量 B. 生命与死亡的哲理 C. 爱国主义情怀 D. 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2.问答题 (1) 从《炉中煤》的字句中,如何看出郭沫若对革命理想的深刻认识与执着追求? (2) 《红烛》通过描写红烛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革命精神?请简述。 六、拓展与应用 1.连线题 将下列《炉中煤》和《红烛》中的诗句与其代表的思想主题相连: 诗句: “燃烧吧!直到火光灭尽。” “我愿化作这红烛,照亮黑暗的角落。” 主题: A. 牺牲与奉献 B. 革命的坚韧与奋斗 C. 永不言败的信念 2.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其与《炉中煤》或《红烛》的关系: 材料: “一颗红烛的光芒并非永恒,却能在黑暗中燃亮一片光明。” (1) 该材料与《炉中煤》或《红烛》中的哪些意象相似? (2) 该材料传递的思想与诗文中的主题有何相似之处? 3.创造性任务 以“燃烧”的主题为灵感,写一首短诗,表达对革命理想或为理想奋斗的情感。 《炉中煤》《红烛》课时练———答案及详细解析 一、文学常识 1.选择题 (1) 正确答案:A 郭沫若不仅是新诗的创作代表之一,还是戏剧创作的重要人物,《炉中煤》便属于新诗的创作范畴。 解析:《炉中煤》是郭沫若创作的现代诗作,表现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因此与诗歌和戏剧创作相关。 (2) 正确答案:B 《红烛》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达了对革命先驱者的怀念和对为革命献身的敬仰。 解析:诗中的红烛象征着革命者在革命过程中为理想燃烧自己,表达了作者对牺牲精神的尊重与崇敬。 二、字音字形 1.选择题 (1) 正确答案:C 解析:“纷扰”是正确的读音,指的是混乱或烦扰的状态,拼音为“fēn rǎo”。 (2) 正确答案:A 解析:“薄暮”表示接近傍晚时分,正确拼音为“bó mù”。其他选项有错别字。 2.改错题 (1) “燃烧着无数颗红色的煤粒。” 改正:“煤粒”应改为“煤块”。 解析:“煤粒”常用于小颗粒的描述,而“煤块”更贴合煤炭的描述。 (2) “这红烛从我的背影燃起。” 改正:“从”应改为“在”。 解析:“从”用法不当,应指明地点或位置,改为“在我的背影燃起”更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