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画作内容,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及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教材分析可以着眼于其结构清晰、文笔精致的特点,全文围绕“名扬中外”四字展开,通过对画作朝代、作者、画面内容及保存现状等的介绍,分析了画作名扬中外的原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是小学三年级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往往缺乏深入了解和细致观察的能力。学生可能对《清明上河图》有所耳闻,但对画作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细致观察画面,感受画作的魅力,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保存、官吏”等词语,能运用已学的方法理解“一乘轿子、传神、惊扰”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已学的方法读懂每一个自然段和整篇课文的意思。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已学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它为什么被称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预设:这幅画是谁画的?这幅画都画的什么?为什么这幅画名扬中外?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简介,了解这幅画的基本情况。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认读以下词语,并说说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词语:汴梁、保存、撑船、摊贩、官吏、作坊、形态各异、悠闲、溜达、惊扰、拽住、毛驴、传神、一乘轿子。 检查词语认读情况,纠正读音,理解词语意思。 预设: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悠闲、溜达、惊扰”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传神”。 (3)查字典理解“作坊、一乘轿子”等词语。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交流汇报。 预设: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这段主要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保存情况。 (2)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相关信息,学生对照课文填写。 预设: 年代:北宋 作者:张择端 大小: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画面内容: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保存情况: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提问: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我感受到这幅画很大,画的内容很丰富,而且保存得很好。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这段主要写了《清明上河图》上人物众多,各行各业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提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人物众多的? 预设:我从“五百多个”“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