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以月夜遥望的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教材通过这首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这首诗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情感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读懂古诗大意,但在理解古诗内涵和品味作者情感方面仍较薄弱。学生已能描述看到的、听到的内容,但在表达想到的内容时还有所欠缺。针对此,教学应借助古诗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抽象的诗歌语言形象化、生活化,从而达到读好古诗的目的。通过品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感知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描绘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月夜的美景。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洞庭湖风光图片、配乐朗诵音频)。 学生预习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诗作。 收集并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诗1-2首。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领略一下那里的美景。你们想去吗?(生:想) 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洞庭湖,去感受那里的湖光山色吧!(板书课题:望洞庭) 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们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诗,纠正字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全班齐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句意思: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 “湖光秋月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三)精读古诗,感悟意境 1、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 指名读,教师点评,指导停顿和重音。 全班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2、理解“两相和”: 师:你们从“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生:和谐、宁静) 引导学生想象:在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3、理解“镜未磨”: 师:你们见过铜镜吗?铜镜在没有磨拭之前是怎样的?(生:模糊、不清晰) 引导学生想象:在月色下,湖面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看上去朦朦胧胧,别有一番风味。 4、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你们见过白银盘和青螺吗?(生:见过或没见过,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引导学生想象: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