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则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许多年后,王朝覆灭,宫殿倒塌,两只罐子被埋在土里。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课文语言生动,通过对话展现情节,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说明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该故事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适合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学生们在自主阅读时,往往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但可能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陶罐很“好”,几乎完美无缺,而铁罐则一无是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即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提升对人和事物的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课文寓意,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物导入:教师出示陶罐和铁罐实物,让学生分辨并谈谈它们的优缺点。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装东西,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并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解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师生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听录音,思考问题: 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思考:文中讲到的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1、分析铁罐的傲慢: 教师出示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提问:铁罐的态度是怎样的?谁能用傲慢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2、分析陶罐的谦虚: 教师出示句子:“不敢,铁罐兄弟。我确实不敢碰你,因为我怕把你碰坏了。”陶罐谦虚地回答。 提问:陶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谁能用谦虚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3、分析铁罐的进一步傲慢: 教师出示句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提问:这一次铁罐的奚落和前一次有什么不同?谁能把它的不同读出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分析陶罐的争辩: 教师出示句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陶罐争辩说。 提问:陶罐是如何争辩的?谁能用争辩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分角色朗读: 学生佩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