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84616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1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722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 cover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资料和图片,认读“茅、炕、镢”等生字,理解“窑洞、土炕”等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明确追寻的内容。 3. 聚焦“追寻”,借助资料,关注人物、事件,了解延安精神;借助微课拓展、联结生活,感受“延安精神”在当代的继承与发扬。 【教学重难点】 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这个地方吗?延安不同于别的地方,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地位。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去追寻延安吧! 2.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齐读课题。 3.出示诗歌的写作背景,简介延安。师生共同交流。 4.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二、初读课文 1.学习字词,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第一组:昔日 镢头 茅屋 窑洞 土炕 第二组:一旦 雨后春笋 满目琳琅 明媚春光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逐节朗读,指导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诗歌的节奏。 3.划出诗中“追寻”的诗句,交流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4.借助节奏划分,练习朗读,读出诗歌的声韵美。 除了把韵脚读饱满,我们还要读好节奏,请大家标出节奏,自由练读。 老师把这首诗分成了三部分,你发现了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昔日 现在 未来) 看诗题,诗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追寻),昔日追寻,现在追寻,未来也追寻(画连接线),诗人想要追寻什么呢,这正是本课略读提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出示略读提示,指名读红色部分)略读提示中还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读蓝色部分)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触发动画出示)“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层擦出)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拖拽出示) 3.感悟中心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2)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 描写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在讴歌革命前辈在革命道路上、大生产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乐观主义、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和正确的领导,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趣味选择的课堂活动)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和火热的斗争生活。“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延安的宝塔山顶天立地,恰如脊梁一般。从深层意思看,宝塔山代表延安、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4)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追寻延安的精神。)(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 四、 阅读3-4节,辨识“延安” 1.对比阅读。读诗歌,划句子:现在的和过去的延安。 (1)聚焦事物: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家用电器满目琳琅。破旧的茅屋,老牛破车。窑洞,土炕。问:你体会到什么? (2)引入旧延安资料 在抗日张志和解放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3)所以,改变延安的是什么?这种精神改变了延安,还改变了什么? 2.自学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