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插秧歌 育苗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知识采撷 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他的作品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谥号“文节”。 知人论世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 / 田妇接,小儿拔秧 /大儿插。 笠是兜鍪 / 蓑是甲,雨从头上 /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诗歌诵读 插秧歌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劳动场面 动词、白描 雨中抢插 比喻 农事紧张 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珍惜成果 诗歌鉴赏 1、《插秧歌》是如何描写劳动的? 白描:一连贯的动词真实地呈现了插秧的动作,农忙时节,人们分工明确精细。 比喻:通过比喻把插秧比作战事一样紧张,必须全力投入。这句也是侧面描写,写出了农人插秧的急迫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 语言描写:通过对话描写展现主题,构思精巧。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2、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忙” ①动作描写。全诗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表现了农事的紧张与忙碌。 ②环境描写。雨势很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带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通过对答,表现出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 3、《插秧歌》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诗歌鉴赏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取材贴近生活,从细微处着眼,语言朴素自然,质朴平实,真实生动,明白如话。 诗歌鉴赏 “诚斋体”特点: ①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晓,多采用口语、俗语入诗; ②立意新颖,想象丰富,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 ③幽默诙谐,有些诗还蕴含讽刺之意和激愤之情。 诗歌鉴赏 4、“唤渠朝餐歇半霎”,“唤者”是谁呢?是农妇还是农夫的其他家人? 观点一:是农妇。“唤渠朝餐歇半霎”中用第三人称代词“渠”(他)。如果是农夫的其他家人,没吃早餐没有休息的不只农夫一个人,这里应该用表示群体的“他们”,而不应该用“他”。 观点二:是农夫的其他家人。若送饭食的是农妇,这个劳动过程就被打断了。而且农妇刚刚也在插秧,她明白“秧根未牢莳未匝”的情况,农夫再作提醒,显得多余。农夫的其他家人来送饭食,就与整个劳动过程相契合。 主题归纳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补充拓展 山水田园诗(宋代为主) 定义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 山水诗: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田园诗: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标志 ①山水诗常见意象:野径、古木、空林、空山、孤云、禅房、古寺、暮钟、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等。 ②田园诗常见意象:炊烟、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等。 补充拓展 常用手法 (1)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远近的变化; ③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④虚实、动静结合。 (3)抒情手法:①借景抒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