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924 1917 1921 1953 1928 1964 1985 1991 斯大林 列宁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个人崇拜 重工业 手段强硬 牺牲农民 排斥市场 政治集权 第二十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苏联改革及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的时间; 2.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建设社会主义应结合国情,抵制外来不利因素,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放首位; 3.史料实证:根据史料概括苏联的发展及苏联改革的评价; 4.历史解释: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5.家国情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录 CONTENTS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成就: 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②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材料: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二战后斯大林时期 (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问题: 经济 政治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 所有制 管理体制 工业政策 农业政策 单一公有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权力高度集中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落后 个人崇拜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角度 改革措施 政治 农业 工业 外交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改革干部制度; ①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提出“三和路线”: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赫鲁晓夫改革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农民越来越贫困,农村半崩溃。 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国家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斯大林留下的难题 斯大林体制弊端显露 改革具有针对性、开创性,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积极: ①经济体制: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 ②农业: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