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妻子 D.则牛羊何择焉 2.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3.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若是其甚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②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③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④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叠加使用,加重语气。②直:只是,不过。③无:同“毋”,不要。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 4.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填然鼓之A兵刃B既接C弃甲曳兵D而走E或百步F而后止 5.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梁惠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养生,文中指供养活着的人,后来的意思转变为保养身体,二者的意思不同。 C.“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 D.“涂”指道路,与成语“生灵涂炭”的“涂”意思相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有很多,孟子之所以用打仗作比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以此让他领悟“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