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乱世中的不同人生选择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 任务一:朗诵诗歌,回忆所学 四言诗:“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属于古体诗范畴。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句数不定,但每句皆为五字。五言诗属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内容上,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古体诗知识拓展: 思考:寻诗眼———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短歌行》 忧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结合导学案思考探究:曹操为何而忧? 写作背景补充: 《短歌行》: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苦闷,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广泛招揽人才,致力于建功立业,于是在一次宴席上作出此诗。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苦闷,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广泛招揽人才,致力于建功立业,于是在一次宴席上作出此诗。 结合导学案思考探究:曹操为何而忧? 小结:诗人围绕“忧”字抒情。一忧人生苦短,看似消极,其实是为后文写渴望贤才、统一天下做铺垫,体现的是只争朝夕,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二忧贤才难得,诗中的“君”“嘉宾”均指贤才,“明月”“乌鹊〞都比喻贤才,作者未得贤才时忧心忡忡,沉吟低诵,得贤才就要鼓瑟吹笙,礼待之,重用之,足以证明诗人对贤才的渴求与求而不得的忧愁;三忧功业未成,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希望广纳贤士,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总之,全诗开头看似消极忧愁,实则是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积极思考,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志向与胸怀。(积极入世) 思考:寻诗眼———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归园田居(其一)》 归 进一步思考:陶渊明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结合导学案合作探究:陶渊明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最好能够在诗中找到相应的诗句进行辅证。 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资料补充: 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为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仕。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去如何? 为何归? 从何归? 归向何处? 归 ———性本爱丘山(遵循本心) ———久在樊笼里、误落尘网中(官场) ———守拙归园田(自然) ———虚室有余闲(舒适、喜悦) 陶渊明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小结: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