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3652

【核心素养目标】7.1 《风景谈》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2-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492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7-1 风景谈/茅盾 内容与主题:《风景谈》是茅盾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绘六幅不同的画面,包括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展现了解放区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的主题,歌颂了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结构与层次:文章结构清晰,六幅画面依次展开,每幅画面都有具体的描写和议论,通过议论性语句将各幅画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先写沙漠驼铃,突出人类活动使单调平板的沙漠变得有了风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 语言与表达: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烘托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各种风景和人物形象。例如 “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出延河夕照的美景。 文学价值与地位: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风景谈》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能够让学生领略到茅盾散文的艺术魅力,而且对于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画面描写和议论性语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通过风景描写来表达主题,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中六幅不同的风景画面,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如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创作一段风景描写,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体会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文化,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把握艺术手法:掌握文章中描绘自然风景和人物的核心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烘托等,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理解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和解放区军民的情感态度,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对解放区的热爱以及对人类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结构,分析六幅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议论性语句在文中的线索作用,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 教学难点: 感悟精神境界:让学生深入感知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理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这种精神境界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它与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 体会主题深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的深刻主题,认识到作者通过风景描写所传达的政治寓意和时代意义,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解读社会历史的能力。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一组包含沙漠、高原、河流等不同自然景观的图片,同时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词语或感受?”“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景色才能称之为美的风景?” 在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风景谈》,简要介绍作者茅盾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强调这篇文章与一般写景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和对人的赞美。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不同自然景观的感受和理解,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和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自然风景,为理解课文中作者对风景的独特描写和主题表达做铺垫,同时让学生对文章背景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