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3660

【核心素养目标】7.2《秦腔》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2-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548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7-2 秦腔/贾平凹 单元位置与主题关联:本文选自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作品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展现了百年来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以及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秦腔》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散文,与单元主题相契合,通过对秦腔的描写,反映了秦地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文体特点:作为散文,《秦腔》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贾平凹以秦腔为线索,笔触广阔深远,将秦地的山川风貌、风俗人情、人民性格等诸多元素有机融合,看似散漫的叙述中蕴含着作者对秦腔、对故乡深厚的情感。 内容与主旨:文章着重叙写了秦腔、秦地、秦人的血肉联系,生动地写出了秦腔这一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过程及其特点。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秦地百姓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传递出作者对家乡及民众的喜爱,也体现了作者对地域文化的深刻思考。 语言与艺术特色:贾平凹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展现当地生活和民俗风情,形成了富有独特韵味的原生态写作风格。作品中还有丰富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如对秦腔演出时观众反应的描写,点面结合、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将秦人对秦腔的痴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在场面描写上的出神入化,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如方言土语的运用;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本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秦腔、秦地、秦人之间的关系;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大气、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散文独特的地域特色,领略秦腔艺术的魅力和秦地文化的独特风情;欣赏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精彩的场面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秦腔这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体会民间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理解地域文化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文本内容,品味文章的重点句子,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欣赏作品丰富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秦地、秦人与秦腔三者之间的血肉联系,体会这种联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体会民俗文化的独特性,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精彩的秦腔唱段视频,如《铡美案》等经典选段,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感受。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对秦腔的初步印象,例如秦腔的唱腔、表演形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接着,展示一些与秦腔相关的图片,如秦腔演员的扮相、演出场景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介绍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而贾平凹的《秦腔》这篇散文,更是将秦腔与秦川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生活动:积极观看视频和图片,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秦腔的直观感受,如秦腔唱腔高亢激昂、演员表演动作夸张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对秦腔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文本解读打下基础。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同时给出阅读任务:勾画出文中能体现秦腔特点、秦人对秦腔情感以及秦地风貌的关键语句;尝试逐段概括段意,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遇到的字词等基础性问题。 学生活动:按照老师的要求快速阅读文章,认真勾画关键语句,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思考文章的整体思路。阅读结束后,可在小组内先进行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