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金 色 花 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 人。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品有诗集《吉 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 集》等。他的诗风格清新,意象生动, 韵律优美,文字隽永,抒情气息浓郁。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金色花”,即“黄兰”,印度将其视为圣树。《金色花》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在《新月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的游戏,巧妙地展示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把 读者带到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歌 颂了孩子对母亲、对大自然的爱和 天真无邪、善良纯净的心灵。 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从内容上看,它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从形式上看,它篇幅短小,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匿笑:偷偷地笑。 沐浴:洗澡 花瑞:花带来的好兆头。 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烦闷:心中不畅快 菡萏:荷花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亭亭:形容高耸。 徘徊:一个地方来回走。 攲斜:倾斜、歪斜 心绪:心情(安定或紊乱) 慈怜:仁慈恋爱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字词意思 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母子之爱的,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学会欣赏散文诗的美。 1.概括文章内容 2.划分文章层次 3.画出文中描写“我”与母亲嬉戏的语句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1.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人物:“我”(一个孩子)和母亲 事件:写了“我”(一个孩子)突发奇 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2.这首诗写了那几次嬉戏? 第一次嬉戏: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第二部分(4-7): 第三部分(8-9): 写“我”变成金色花后,开始和母亲嬉戏。 具体描绘三次嬉戏的画面,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依恋。 写“我”恢复原形后的母子对话,充满娇嗔、爱意和母子深情。 第一部分(1-3)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1.在这首散文诗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形象?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笑嘻嘻”写孩子的神态,“摇摆”“跳舞”写孩子的动作,这些词语表现了孩子天真、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模仿孩子的口吻和心理,借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刻画了一个调皮、天真、稚气的孩童形象。 (3)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第一次嬉戏 沐浴在母爱之下的孩子,用散发幽香的方式回报母亲,表现了孩子的天真、调皮以及孩子对母亲关爱。 香伴 (4)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第二次嬉戏 将影子投射到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替母亲遮挡刺眼的阳光,表现出孩子对母亲的爱,也暗含了对母亲的依恋。 影随 (5)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第三次嬉戏 “突然”表明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