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1/06/065727f13c5fc42a37c68208510a5875.png)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为纪念 “左联五烈士” 而作的经典杂文,创作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 “围剿” 的黑暗时期。文章以沉痛而内敛的笔触,记叙了与白莽、柔石等青年作家的交往点滴,展现他们追求真理、英勇抗争的精神风貌,同时深刻揭露国民党的残暴罪行,抒发了作者悲愤交加又深沉复杂的情感。其在语言运用上,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完美融合,巧用曲笔,含蓄蕴藉,为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洞察时代苦难、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丰富素材,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文本。 三、【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文中字词,流畅且有感情地诵读文章,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式的精妙,如 “挈妇将雏”“忍看朋辈成新鬼” 等词句蕴含的深沉情感,学习鲁迅运用曲笔、含蓄表达的语言艺术,模仿写作表达复杂情感的文段。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梳理文章脉络,从作者与青年的交往细节、情感抒发中分析逻辑层次,对比不同青年形象特点,探究鲁迅对革命、人性、社会的思考,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批判性思维与深度阅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沉郁顿挫又冷峻深沉的风格,鉴赏鲁迅如何将悲痛、愤怒、赞颂等多元情感交织于细腻文字,感受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能依据文本意境绘制插图,或改写、续写部分内容,展现个人审美创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 “左联” 历史、国民党文化 “围剿” 背景,体会鲁迅等知识分子在黑暗年代的担当与坚守,传承革命先辈追求自由、不畏牺牲的精神,洞察文章反映的时代沧桑,明晰文学在抗争压迫中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剖析白莽、柔石等青年的形象特点,通过研读交往情节、作品片段,精准概括其精神品质,如白莽的追求真理、柔石的迂直硬气。 帮助学生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反动派的悲愤之情,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语句的品读,理解情感的深度与内涵。 教学难点: 助力学生领悟鲁迅运用曲笔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精妙,像剖析木刻、典故运用背后的深意,理解其在特殊环境下的写作智慧。 启发学生理解鲁迅在文中的自我反思与担当精神,体会他于悲痛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的精神境界。 五、【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 “左联” 背景、作者生平,梳理文章大致内容,标记疑难字词与语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涵盖 “左联五烈士” 的照片、事迹资料,鲁迅同期相关文章片段,珂勒惠支木刻作品《牺牲》图片,以及重点语句分析图表等,增强教学直观性。 收集整理同时期其他反映革命斗争、青年理想的文学作品,如茅盾、丁玲的文章,供学生对比阅读,拓展视野。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在黑板上写下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用深沉而略带疑惑的语气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心中是否有诸多疑问?忘却,本是遗忘之意,可又要纪念,这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究竟隐藏着鲁迅怎样的心思?他要忘却什么,记住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学生活动: 凝视课题,被老师的问题引发好奇心,纷纷陷入思考,迫不及待想要探寻答案,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预习作业检查 教师活动: 请几位同学依次回答写作背景、文章每一部分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针对关键信息,如 “左联” 的性质、国民党文化 “围剿” 手段等,教师进行追问,强化理解。 学生活动: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预习成果,认真倾听他人补充,对文章背景与框架有更清晰认知。 学习任务:鲁迅笔下的白莽、柔石等青年有何特点? 【活动】思考讨论:梳理白莽相关情节,分析白莽是一个怎样的青年?鲁迅为何反复提及彼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