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一单元第一课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好辩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的个性特点,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是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感受一下孟子文章的思辨性和感染力。 课 堂 导 入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战国时代 “霸道” V S “王道”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 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 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 新知探究 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解 题 齐 桓 晋 文 之 事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相关知识介绍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孟子》其书: 相关知识介绍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相关知识介绍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自春秋时,诸侯们为了称霸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到了战国,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只剩下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战国七雄)和他们周边的十几个小国。 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春秋300年左右,爆发了395场战争;战国254年,发生了230次战争,战争的规模以及残酷程度却远胜春秋。如名将白起的成名战———伊阙之战,秦军大败韩魏两国联军,仅斩敌军首级就达24万;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仅坑杀的赵军俘虏就达40万。春秋时期打仗的战争礼节(不偷袭、不伤害受伤敌人等)被统统抛弃,对敌军不是砍头就是坑杀! 相关背景介绍 当时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