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酒入豪肠,三分化作月光, 余下的七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5岁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mǔ): 指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 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唱歌之声,故名(所梦内容)。 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特点 :1、篇幅较长,容量大; 2、平仄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 3、用韵较灵活,可一韵到底,也可几句转一韵; 4、以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式。) 留别:自己即将离开,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一、解题 二、文章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天姥(mǔ) 天台(tāi) 瀛(yíng)洲 剡(shàn)溪 渌(lù)水 谢公屐(jī) 忽已暝(míng) 熊咆(páo)龙吟(yín)殷(yǐn)岩泉 水澹澹(dàn)兮 霹(pī)雳(lì) 訇(hōng)然 青冥(míng) 霓(ní)为衣兮 二、疑难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三、文本细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瀛洲: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横:遮蔽; 拔:超出;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与下文的“天台”都是山名,今浙江天台北部; 掩:遮掩; 倾:偏斜,倒下。 用简洁的话叙述本段诗人主要描写了什么? 首先,诗人说天姥山与梦幻的瀛洲相比更容易找到,其次,天姥山与五岳和天台山相比,更高峻雄伟,因此诗人对天姥山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诱因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 虚实结合 实写: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虚写: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以整齐的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以仙山的虚幻难觅反衬天姥山的实际存在,表现出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 1、鉴赏诗歌 ①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鉴赏诗歌 ①运用夸张和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 ②夸张:天姥山与天相连、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体现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宏伟气势; ③对比衬托:把“天姥山”与“五岳”、“天台山”作对比,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宏伟。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