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5592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考点

日期:2025-04-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50次 大小:778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 cover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考点 考点梳理 一、光源 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常见的光源有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闪电、太阳、烟花、萤火虫等。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依靠热能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不需要热能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 灯等。 4.有些物体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 样的物体不是光源,是反光物体,如月球不是光源,它是反射的太阳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6.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6.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7.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8.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9.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10.光是一种能量。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 3.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像被称为“小孔成像 ”,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 做小孔成像实验 ·实验步骤:①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②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③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实验现象:在塑料膜上可以观察到烛焰倒立的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 ·解释: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投射在塑料膜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投射在塑料膜的上部。因此,在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三、光的反射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反光效果都很好。 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 4.公元11世纪初,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认为, 光从太阳或火焰等光源发出,照射到不发光的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不发光的物体。 5.镜子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反光物体,且反光效果很好。照镜子时,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6.汽车的后视镜是一种凸面镜;医生戴的额镜是一种凹面镜。它们也都利用了光的反射。 7.将两面镜子直立起来,不断 变换它们之间的角度,观察 镜中玩具车时发现:两面镜 子的夹角成90°时,镜子里像的个数为3个;成60°时,像的个数为5个。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 8.平面镜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四、七色光 实验 制造彩虹 ※用镜子制造“彩虹” ·实验步骤:①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②让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