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基本不等式 ”,选自人民教育-出卷网- A 版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 册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第 2 节。“基本不等式 ”重点研究基本不等式的 证明,并且将之应用于证明、最值问题,是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结合的良好典范,体现了新 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数学应用的意识。本节内容一定程度上是不等关系与相等 关系的运用,也是系统学习不等式证明的基础,基本不等式在证明其他不等式的过程中起到 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对于基本不 等式的学习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真正地理解基本不等式,并能够结合几何中的实例,学 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代数证明、几何意义等环节,感知基本不等式的形成过程;让学 生经历基本不等式的发现、探究与证明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2)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及其等号成立的条件,从几何角度对基本不等式进行探究, 理解、建立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模型。 (3)掌握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基本原理,感受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 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与运用基本不等式。 难点: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形成过程。 五、课型课时、教学准备 1. 课型:新授课; 2. 课时:1 课时 3. 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展台等. 六、教学流程图 (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 ↓ 合作交流,生成新知 ↓ ( 师生共探,证明新知 ) ↓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 ↓ )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 ( 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 2 分钟 8 分钟 10 分钟 15 分钟 5 分钟 5 分钟 七、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地主分地的故事】地主家有两个儿子,为了分家产,他分给大儿子一块长方形的地,分给 小儿子一块正方形的地,这两块地的周长相同。问:这样分家公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出课 题。 (二)合作交流,生成新知 问题 1. 上一节我们通过赵爽的弦图得出了一个 重要不等式:a2 + b2 ≥ 2ab(a ,b ∈ R) ,当且仅当 a = b 时,等号成立。那么,当 a>0,b>0 时,我们 用 · 、 ·分别代替上式中的 a ,b ,上述不等关系变为什么? 师生活动:老师提出问题 1 让学生思考,学生演算后让学生口头回答,老师再给出基本不等 式的概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征,给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 概念。 追问 1.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基本不等式表达的意义? 学生: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追问 2. 为何规定 a>0,b>0 ?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老师予以补充说明。 追问 3. 等号在什么情况下成立? 学生: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 追问 4. 如何理解“当且仅当 ”的意义? 师生活动:学生口头回答后,老师予以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结构特征的解读,让学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强调基本不等式应用的前提及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后续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做铺垫。 (三)师生共探,证明新知 问题 2. 我们从赵爽弦图得到了重要不等式,又通过代换得到了基本不等式。数学讲究严谨 性,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呢? 追问 1. 基本不等式实质上就是比较大小,以前学习的比较大小的方法都有哪些 你会用这些 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吗? 师生活动: 学生:作差法 教师:请大家拿出演草纸,尝试用作差法证明。 学生:在纸上演算。 教师:PPT 展示答案。 学生:在学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