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62272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43张PPT)

日期:2025-0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130047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4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燕 歌 行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高适 感征战之苦 品卫国之情 ○ ○ 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 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 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 此"声律风骨始备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 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 04 理解边塞生活的 艰辛苦楚,感受 诗人对战士慷慨 赴死精神的赞美, 对将领骄奢淫逸 的讽刺 。 01 了解高适生 平、边塞诗 等相关文学 常识 。 03 赏析诗歌中对 比、用典等手 法的作用 。 02 把握诗歌的 叙事脉络及 叙述角度 。 学习目标 了解相关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 海郡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 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 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 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 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 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 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 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 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 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诗歌风格 张守珪(guī) 当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 边第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瞒所率将领的败状,向朝廷妄奏有 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 对 性 。 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 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 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 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将帅 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篇。 创作背景 背景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 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 于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 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汉魏六朝时已 有一些边塞诗 文体知识:边塞诗 至隋代数量 不断增多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玉门关等 手 法 :借景抒情、衬托、虚实、比喻、夸张、用典 形式: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 风格: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诗 人 :高适、岑参、李颀qí、王昌龄、王之涣 内容 文体知识:边塞诗 ①描写边塞奇丽风光、异域风情。 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⑥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 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念之情。 ②抒发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 " 燕 "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歌”是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 " 燕 歌 "即燕地的歌谣,因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 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记 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属于"歌行体"。 一般篇幅 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大多是七言。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 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