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69008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案(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日期:2025-02-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7次 大小:2540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纲要,历史,中外,编版,史部,高一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内容及评价、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程。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原因、概况及剧变的最终结果。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历程及重大成就。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不同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指出其原因。 [提示]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第一目,分别指出苏联三位领导人改革的重点及失败的根本原因。 [提示]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前期在经济、后期在政治。原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发展 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1)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4)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评价 进步性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局限性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增加市场因素,但计划仍占主导]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结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局限性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1)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3)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 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过程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核心概念] 1.义务交售制: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一种农业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这种剥夺农民、积累资金以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初期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体制: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它是柯西金于1965年提出并实施。新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情境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