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69681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日期:2025-02-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5251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纲要,中外,统编,高一,学年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1.了解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认识其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唯物史观) 2.概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改革存在的问题,认识其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历史解释) 3.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及基本史实,概括这些国家改革的特点,说明其失败的原因。(历史解释) 4.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成果,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经验。(家国情怀) 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1)取得的成就: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 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存在的问题: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发展长期落后。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内容 评价 政治 方面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①意义:改革注入了某些 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 。 ②局限:改革没有突破 ,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经济 方面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改革重点)。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思想 方面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意义: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局限: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内容 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领域:取消 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 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分裂 3.解体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 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社会主义建设 (1)成就: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 国家。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大多采取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主义改革 国家 概况 南斯拉夫 内容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 (2)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波兰 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较高,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 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 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时间: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概况 ①波兰、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