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课堂导入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其力量和声音。然而,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一群比普通工人更加悲惨的人们,他们是包身工。这些卑微弱小的人群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有所抗争,也往往会被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所压制。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学习目标 梳理叙述脉络,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02 赏析细节描写及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03 充分认识帝国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压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 04 了解作家生平及报告文学相关知识 01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乃散文的一种形态,处于新闻报道与小说之间,融合了新闻和文学的特性。此文体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段,真实且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被誉为“文学轻骑兵”。报告文学拥有三种显著的特点: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 在报告文学中,读者最关注的是其事实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他们期望获取的是事实,是真相。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表达个人鲜明的立场和情感倾向,但这些表达必须融入事实之中,不能直接将个人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相反,这些情感应该渗透到、凝结在描绘的对象之中,使得即便字面上没有明显流露作者的情感,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形象的感染力,从而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作品的力量。 陈坚《报告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他是杰出的剧作家、戏剧运动领袖、新闻记者和政论家。他主要从事话剧和电影创作,才华横溢。曾参与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发起者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救亡日报》主编,并负责重庆《新华日报》的副刊编辑工作。解放后,他更是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一职。 作者介绍 著名电影剧作 电影剧本改编 《上海屋檐下》 改编鲁迅的《祝福》 《法西斯细菌》 改编茅盾的《林家铺子》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写作背景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各种黑暗势力的残酷压迫,导致农村日益破产。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包工老板诱骗至上海的日本纱厂从事包身工工作。这些包身工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当做劳动机器对待,她们的劳动力被极度压榨和利用,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犹如人间地狱。 写作背景 另一方面,从“一·二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上海的工人运动重新抬头,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需要用包身工来代替“外头工人”,因此这一时期的包身工人数突然增加了。 作者亲赴上海,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目睹包身工的非人生活,用包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报告文学,愤怒地揭露了这个人间地狱的真相,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的信心。 梳理线索感受写实艺术 依据课文,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概括包身工生活的悲惨状况。 活动二 以芦柴棒为例,制作“包身工的身份卡片” 活动一 在课文中标画背景材料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 活动三 活动一:以芦柴棒为例,制作包身工的身份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上海东洋纱厂 十五六岁 女 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