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1/30/3056a17a74e5992f40a364721e08e9a8.png)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秦腔》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把握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通过场面细节描写和本土化的语言来描写文化现象、表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秦腔”所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分析细节描写和赏析本土化的语言,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秦腔”所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观看视频(秦腔《赶坡》选段)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在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秦腔》,感受西北传统戏剧的美丽!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介绍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2.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 3. 作品风格 贾平凹作品的陕西特色十分浓郁,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令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以人生启迪。 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4. 了解秦腔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贾平凹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5. 表演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时,你才会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6. 写作背景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出身的人。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 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 任务二:梳理脉络,初步感知 1. 梳理脉络 2. 检查预习 结合课文,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秦史的特点。 秦地———黄褐辽阔、厚重实在 秦———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秦史——— 13个王朝建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历代帝王在陕西建都简表 西周(公元前1134--771年) 沣京、镐京(今长安县境内) 秦(公元前350--207年) 雍(凤翔)、咸阳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初在临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