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19413

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460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兰亭集序》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感受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 绍兴兰亭 位于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2. 文体常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目的、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序言,有自己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3. 走近作者(观看视频:书法天花板,天才的背后藏着入木三分的努力)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从小跟随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有能与之相比者,有“书圣”之称。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写的《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4. 《兰亭集序》的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在兰亭修禊雅集。他们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324字,以记之。 5. 创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复杂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成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