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能说出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能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手法。 3.置身诗境,能准确概括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难点】 1.能分析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手法。 2.能准确概括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法指导】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研讨法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地方军阀四起,冲突不断。随着严武病逝,杜甫失去其所依靠的幕府,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夔州。在夔州三年里,生活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2.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作者把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或物中,通过描写景或物予以抒发。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寓情于景: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检测 杜甫(公元 712 年 - 公元 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 (二)自主朗读,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诗人的情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联 ——— 写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 “风急” 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高猿长啸” 之声,大有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的意味。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 “萧萧”“滚滚” 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后两联 ——— 抒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 “雄阔高浑,实大声弘” 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 “万里”“百年” 和上一联的 “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