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人论世,能说出作者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文章,识记生字词。 3.通过小组合作,研读文章1-2段,掌握其中的文言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知人论世,能说出作者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学习难点:研读文章1-2段,掌握其中的文言现象。 【考点链接】 1.通假字与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3.判断句:“······者,······也”。 4.倒装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知识链接】 一、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又名孙卿,战国中后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年代为公元前298-前238年左右。他先后到过齐、楚、秦、赵,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并三为“祭酒”(学宫之长),此后又遭谗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晚年在兰陵著书,终老于兰陵。李斯韩非、浮丘伯皆尝受业为弟子,其书《荀子》卓然立于诸子之林,而历千百年而不废,风格浑厚。《荀子》多为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性,篇目较长,有一个明确的主旨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其理论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以哲学观而论,荀子乃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代表。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既揭示了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有强调人类之能动性。除此之外,荀子还是“性恶论”的代表,以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性恶之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则为礼治主义。政治之基础又在经济,因此荀子又详论“足国之道”,主张“节用裕民,而善喊其余”。战国时期整句动荡,荀子又提出“仁人之兵”无敌的理论。因为他提倡性恶论,因此特别强调后天学习,顾其论学者甚详,《劝学》等之为警策。 二、劝学 《劝学》为《荀子》第一篇,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篇中所论述的学习,不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学习各种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修身、养道等。文章涉及到学习的效用、意义、目的、态度、方法以及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学习过程】 知人论世: 荀子名况,字卿,又名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书《荀子》卓然立于诸子之林,而历千百年而不废,风格浑厚。以哲学观而论,荀子乃先秦朴素唯物主义之代表。除此之外,荀子还是“性恶论”(天性论)的代表。。 一、自主学习(10min) 1.大声朗读课文,并通过手边的资料和工具书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槁(gǎo) 暴(pù,)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知(zhì) 明(míng) 跂(qǐ) 须臾(yú) 舆(yú) 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螯(áo) 鳝(shàn) 二、合作学习(20min,大家先独立完成,有疑问的地方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翻译下列句子,并结合考点链接,判断这些句子中有哪些文言现象。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文言现象:介词结构后置:“取之于蓝”“青于蓝”“寒于水” 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于蓝取之”“于蓝青”“于水寒”。 省略句:“冰,水为之” 完整表述可能是 “冰,(乃)水为之”,省略了判断动词 “乃”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博学” 在文中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问广博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