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55209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331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0.1,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10.1《劝学》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①。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②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③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材料三 昔者圣门颜、闵④无书,有书传者或无名,盖古学者为己而已。以 约之才,志学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华而取其实,扩其道而涵其艺,究其业而遗其名,岂特词章无足矜哉! (选自姚鼐《仪郑堂记》,有删改) [注]①囋:多言,唠叨。②桀、纣、盗跖:桀,夏朝暴君;纣,商朝暴君;盗跖,春秋时的大盗。③师旷:先秦著名的盲人乐师。④颜、闵:颜回、闵子骞,都是孔子的优秀弟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真积力A久则入B学至乎没而后C止也D故学E数有终F若其义则不G可须臾H舍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之纲纪也”,与《沁园春·长沙》“万类霜天竟自由”中的“类”意思相同。 B.谓,叫作,称为,与《登泰山记》“古谓之天门溪水”中的“谓”意思相同。 C.“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与《琵琶行并序》“恬然自安”中的“安”意思不同。 D.“究其业而遗其名”,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中的“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学习从哪入手,到哪结束的问题,荀子认为学习应该从诵读经书开始,到读《礼》结束;从做士人手,到成为圣人结束。 B.荀子认为君子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主张学习目的是完善自我,反对小人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C.晋平公担心自己年事已高、学习太晚,师旷则巧妙地用三个比喻劝说晋平公,阐明了年老学习比年轻学习更好的道理。 D.姚鼐认为读书应当在立志学习不倦怠的基础上,对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其真正的成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蕴含着终身学习的思想,但说理方式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