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58024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夯实基础+能力提升(含解析)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6837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一,基础,解析,提升,能力,夯实
    第一单元 (能力提升)—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的信史传统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大致已形成了信史的理念。司马迁的《史记》更是以直书实录为人们所称道。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家刘勰明确地提出了“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的理念,强调在无法确认历史事实的情况下,以存疑的态度留存信史。这是关于“信史”的较早的提法。唐人刘知几在《史通·采撰》篇也认为撰写历史一方面要“征求异说,采摭群言”,一方面也要避免“苟出异端,虚益新事”。 宋代史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在史学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信史理念。首先,在历史记录层面,提出了“记注言动,信史之本原,编次论撰,所次非轻”的认识,从史料来源处着眼,倡议直书求真,以保证历史撰述的信实可靠。其次,在历史撰述层面,提出了“信莫如史”的观点,把“信”看成是史学的第一要义。《册府元龟》的总主纂官王钦若认为:“简牍之兴,得失攸纪,善恶无隐,曲直遂分,是故劝沮于斯人,见信于来裔。”这既是一个治史的标准,也是衡量史书价值的标准,反映出他对待历史和历史撰述的严肃态度,进一步丰富了信史的内涵。 史学家欧阳修也从历史撰述层面论说信史问题,并在事实与文采关系的论述中凸显出信史的意义。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这里的“文”,乃是要求文字运用得恰如其分,“事”则指认识主体对历史的客观表述。反映了他以审美的态度追求历史之真的特点,也说明他对于文采的追求,首先是以信史原则为基础的,从而得出了处理二者关系的正确答案。他的“史者,国家之法典”的认识,正是建立在对二者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且把信史提高到了国法的认识高度。求真、存信是历史撰述的最根本原则,它反映了史家对历史事实的判定是否客观真实。 (摘编自宋馥香《宋代史家对信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两宋时期随着史学义理化倾向的出现,在史家修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义理与考辨并重的修史观。理学在宋代兴起发展,反映到史学上则表现出史学的义理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表现:一是将史学纪实和《春秋》所提倡的褒贬书法结合起来。如欧阳修在参与编修《新唐书》时,曾在《进修〈唐书〉表》中言:“盖又百有五十年……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成至难,理若有待。”欧阳修在继承前书的基础上“笔削旧书,勒成一家”,在书中增加表十五卷,创设了前代史书中没有的《兵志》《仪卫志》和《选举志》。欧阳修自己对《春秋》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史观。他提倡修史要善恶并书,不文过饰非。 二是修史应与义理联系起来。历史撰述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记录、考证,而是要探究其隐藏的一般规律。刘连开说:“宋代具有义理化倾向的史家们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记载史迹,而要赋予历史事实以新的含义,并把事实作为归纳的材料,进而确定支配这些历史现象发生的抽象规则,即他们常说的‘理’或‘道’。”朱熹就反对以成败论是非,他认为这样就失去了“义理之正”,他曾批评左氏说:“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在朱熹看来,修史应该透过现象去观察背后的大伦理,不能仅着眼于表面上的成败、治乱兴衰等。 当然,也应看到史学的义理化倾向所带来的弊端:一些史家专注褒贬议论,不论史事的真假,甚至会用一些史料来牵强附会自己的议论。 与此同时,注重考辨求实,也是宋代史家修史观的主要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史评类史书,北宋史学家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中评论史事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其考证、纠误的工作,堪称宋代考据学的一部佳作。 史学义理化的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