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二年级 教学形式 新授课 课题名称 《大象的耳朵》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在阅读中理解句子基本意思的能力,对于成分不是很复杂的句子,能在阅读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学生喜爱阅读童话故事,能独立阅读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了解故事的内容。但是二年级的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较弱,不能准确把握童话所蕴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 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直接写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说明大象的耳朵很大。“像扇子似的,耷拉着”,这是大象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其他小动物所不具备的特征。这段话是故事的开头,也是故事的起因,因为大象耳朵的这一特征,才引发了小兔子、小羊等动物的议论,才导致大象的第一次改变。 第2~7自然段侧重写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其中,突出的是小兔子和大象的对话。小兔子、小羊等的看法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怎么是耷拉着的呢”,二是“一定是出毛病了”。这些小动物之所以这样议论,潜在的依据是“大象的耳朵跟我的耳朵不一样,我的耳朵是竖着的,而大象的耳朵却是耷拉着的”。这六个自然段是故事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大象做出改变的缘由。 第8~11自然段写大象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以及竖起来的后果。大象的想法变了,由开始的“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变为“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想法一变,行为就跟着变,“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结果呢 “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想法的改变很轻率,改变后的结果不乐观。 第12~13自然段,写大象的再一次改变。“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还是”表示大象终于想通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表示大象把耳朵放下来,继续之前耷拉着的状态。第13自然段呼应第1自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 课文配有一幅对开的插图。左页是大象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竖着长耳朵,一脸奇怪的样子。大象的耳朵耷拉着,一副笑容满面的样子。右页是大象遇到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他们的耳朵都是竖着的,都是一脸奇怪的表情。特别是小老鼠,表情最夸张了,他还张开了双臂。插图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第2~7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耷、咦”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会写“扇、慢”等8个字,正确读写“大象、耳朵”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 3.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2.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难点: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教学策略: 1.情境性策略 (1)情境导入:拯救大象行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2)创造性表演:戴上头饰,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表达和恰当的语气,创造性进行表演。 (3)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表演读、教师示范读等,带着学生入情入境进入到故事里。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谜语 (2)大家知道大象都有哪些特征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讲的就是大象的耳朵。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大象的耳朵)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谜语的导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并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了大象耳朵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大象的耳朵和其他动物的耳朵不一样。 二、理清脉络,聚焦对话 (1)出示: 小兔子、小羊、,还有,见到了大象,都要说他的耳朵跟大家不一样。 (2)出示: 小兔子说:“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