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教学设计 课题 《荷花》第一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独立识字学词,认识“蓬、胀”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会写“瓣、蓬”等11个生字,会写“荷花、清香”等14个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好“花瓣儿、花骨朵儿”等儿化词和“莲蓬、衣裳”等轻声词,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评价任务】 1.能读好“花瓣儿、花骨朵儿”等儿化词和“莲蓬、衣裳”等轻声词,并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2.能读准多音字“挨”,会写“瓣、蓬”等11个生字,会写“荷花、清香”等14个词语。 3.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内容】 《荷花》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已经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在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之上再学习《荷花》不是特别难理解。《荷花》一文描绘了夏日清晨一池荷花的美丽姿态,及作者欣赏荷花时的美好感受。全文共 5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清早去公园,被荷花的清香所吸引;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了荷花的形状和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写作者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课文先后记叙了作者“闻到清香一观察形状一欣赏姿势一展开想象一回到现实”这一过程,思路非常清晰。 【学情分析】 《荷花》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并且初步有了单元为整体的学习意识,但还不够。在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习得方法,初步感受到古诗里生灵的可爱,为学习课文、感受课文里生灵的可爱奠定了基础。本文语言生动精彩,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彩之处,值得研究。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古香古色,赏荷花学生读古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欣赏古筝曲,并介绍荷花。 学生齐读课题荷花,了解作者叶圣陶先生。1.教师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并播放古筝曲《出水莲》,提问:谁想读一读呢?你能猜到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吗? 2.板书课文题目荷花,介绍作家叶圣陶先生:叶圣陶是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火灾》《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能根据教师出示的古诗说出古诗描绘的是荷花。 能初步了解叶圣陶先生。 活动意图说明:配图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国画的选配再加上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从声音、图像、文字等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生对荷花的感性认识,为下文地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自主学习,识字词(指向目标1.2)学习小能手朗读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完成自主检测单。 小组成员轮流指读、正音。注意读准“花瓣儿、花骨朵儿”的儿化音,读准轻声,并学习瓣字,区分形近字蓬和篷。 随文识字,学习多音字“挨”,能在句式中加以运用,如: 1.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习提示: 2.分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花瓣儿 花骨朵儿 莲蓬 衣裳 第二组:碧绿的大圆盘 嫩黄色的小莲蓬 雪白的衣裳 第三组: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自由读、指名读“花瓣儿、花骨朵儿、莲蓬、衣裳”顺势学习“瓣”字,观察瓣字的字形,并引导学生说出瓣的形近字,如辨、辩、辫等,花骨朵儿”,强调儿化音,读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正音:“莲蓬”“衣裳”这两个词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出示词语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