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乐理课课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的摇篮》第3课时《力度与速度》《爱的传递》。 【教材分析】 《力度与速度》《爱的传递》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的摇篮》第1课时乐理课。力度与速度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作品中“轻、重、缓、急”的丰富“语气”,是传达音乐情感与内容的重要途径。教材通常围绕这两个核心要素,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训练。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喜欢活泼、欢快的旋律,对节奏明快的歌曲尤为感兴趣。由于刚入学,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音准、节奏等方面需要逐步培养。在课堂上,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此外,一年级学生喜欢参与集体活动,音乐游戏和简单的乐器演奏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一年级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具有较大潜力,需通过耐心引导和趣味教学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感受力度与速度变化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力度与速度术语进行音乐表现的能力。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中力度与速度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力度与速度记号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力度与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和常见的力度与速度记号及其表现作用。 (二)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灵活运用力度与速度来表现音乐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听这两个声音一样吗?(老师借用大鼓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的力度)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一个力度大,一个力度小,请同学们再仔细聆听这段音乐有什么区别?(老师借用大鼓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的速度)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两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回答的真棒,今天我们走进乐理知识《力度与速度》(书写板书《力度与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力度指音乐中音量的强弱变化,是塑造音乐形象的关键要素之一。不同的力度就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你们信不信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跟琴再次演唱上节课的歌曲《摇篮曲》,这次要注意力度是“弱的” 预设:演唱 教师: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这样演唱能表现出歌曲的意境,下面再换一种形式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这样唱不能表现出摇篮曲的特点,常见的力度符号有哪些?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力度记号:介绍常见的力度记号,如强(f)、弱(p)、中强(mf)、中弱(mp)、极弱(ppp)、极强(fff)等,以及渐强(<)、渐弱(>)等动态变化。下面跟着老师来表现一下吧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速度指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大致可以分为慢、快和适中三类。不同速度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如快速表现激动、欢快、兴奋、活泼的情绪,中速表现抒情、田园风光,慢速表现颂赞、挽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