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2/37/3723322cab172096bb95e0c17c2cb834.png)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诗意的一生。《再别康桥》不仅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形式上来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学习时要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句的美,看看诗人的感情与诗歌的形式是如何完美融为一体的。 1.阅读补充材料,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了解新月诗派。 2.抓住意象(诗中的景物),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含蓄婉约的离别情绪。 4.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新月派诗歌,了解徐志摩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象,鉴赏其“三美”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对康桥的感情,理解诗人感情的深沉。 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 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一起去“再别康桥”,去感受诗人那份难舍的离别之情。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yǒu]森,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1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发表大量诗文,与同学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机身亡。 徐志摩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诗人诗的触觉非常灵敏,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捕捉形象,想象丰富,用喻新奇,构思精巧,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他还具有精深的音乐修养和绘画艺术的造诣。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诗歌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正处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他从未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渴望与追求,笔耕不辍,梁启超称赞其“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他的诗歌代表作有《偶然》《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等。 2.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代表人物闻一多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他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诗派也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结构美) 音乐美———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绘画美———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 3.解题 再别:再次离别。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