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2/3e/3e96c1dbcc225cb65e76b59d95374587.png)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插秧歌》教案 【教材定位】 《插秧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的特点。阅读时,要充分地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冒雨插秧,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要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劳动之美。 【素养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2.文学成就 诗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词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3.轶事典故 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4.了解时代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