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孤篇盖全唐 江月千古照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诗人。扬州(今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但水平一般。一首则是《春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人以文传,张若虚就是靠这首诗流传闻名的。 走近作者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题目共五字,代表五种事物,为乐府吴声歌曲名,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做,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诗作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体解说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 释,初步读懂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借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意境,体会其中寄 寓的情怀和哲思。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第一课时 当我们遥望星空,看到朗朗的明月之时,总会引起无尽的遐思。月亮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现在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有哪些古典诗歌是描写月亮的?他们独特的含义又是怎样的? 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李白《月下独酌》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苏轼《水调歌头》 王建《十五夜望月》 1、正音。 读 (xiàn) (tīng) (pǔ) (piān) (zhēn) (jié) 皆似霰 汀上 青枫浦上 扁舟 捣衣砧 碣石潇湘 (一)首十句: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 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次六句: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 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 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余下二十句: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 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分层次 1、文中标题点出了哪几种意象? 思 春江花月夜 2、这些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 请欣赏全诗,并 思考课文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文章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找出其中的意象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水波荡漾千万里,春天的江上哪里没有明亮的月。 江水曲折地绕着芳草丰茂的原野流淌,月光下的春花晶莹洁白。 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文:江边是谁最先看到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临人间的? 人生一代一代地没有穷尽,而江上的月亮却年年都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