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04662

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共43张PPT)

日期:2025-02-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930882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壹 贰 叁 肆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序”这种文学体裁。 诵读翻译课文,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 掌握本文情景交融,骈散结合的写作特点。 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体会王羲之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壹 知人论世 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后人评价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 羲之爱鹅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羲之爱鹅”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兰亭集序》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以行书写,气韵悠远,意境深邃。王羲之运用了自然流畅的笔墨,将书法与意境完美融合,给人以超越凡俗的美感 王羲之书法作品 风格:王羲之的字体瘦长有力,笔画繁简相间,结构严谨带有一种神秘和超然之感。他的作品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历史地位: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的书法作品被历代书家所敬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创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三国时期士族门阀家族三个特点:垄断仕途、控制舆论、成为豪强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东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致使士大夫人人自危,普遍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静无为,感叹人生无常,在文章中常流露出消极情绪。而王羲之一反常情,在这篇文章中畅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确难能可贵。 贰 深入文本 兰亭集序 让我来看看你会不会读 癸丑( ) 激湍( ) 流觞( ) 管弦( ) 骋怀( ) 一契(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彭殇( ) 嗟悼( ) ɡuǐ tuān shānɡ xián chěnɡ qì jiē dào shānɡ kuài jī xì hái qū 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可以体现作者情感脉络发展变化的关键字。 乐 痛 悲 题目解读 东晋位于会稽郡山阴,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 兰渚之亭 集会 集会,此指暮春时诸生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的聚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