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 《党费》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目录 导入新课 1 字 音 正 形 称职 惬意 蓦地 八角坳 熨帖 髻子 择菜 歼灭 偏僻 癖好 复辟 腌菜 侪辈 跻身 档案 饼铛 chèn qiè mò dì ào yù jì zhái jiān pì pǐ bì yān chái jī dàng chēng 党 费 党费是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 交纳党费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一种表现。 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 作 者 简 介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取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市历史小说有多种形态,也各有侧重。代表作有《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红岩》等。 【理论阐述1】题材解读·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故 事 背 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 1.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为了帮助山上没有盐吃的游击队,便组织群众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从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巡逻的敌人,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他们说出这件事的组织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2.1944年,王愿坚刚参加革命,在一个老乡家里打“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儿子”。家里没有东西吃,当时大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给了他,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王愿坚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妹的嘴里去。 3.1946年,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故 事 原 型 新知探究 2 梳理情节 三分钟速度浏览课文,以“我”的行踪为依据,理清小说里发生的主要事件,并按照小说情节的结构特点制作故事情节思维导图。 速读课文 梳理情节 情 节 梳 理 开端 引子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1段)由“我”交党费引出回忆 (第2—5段)被逼上山,斗争形式严峻,“我”奉命寻找黄新 (第6—29段)初到八里坳,与黄新成功接头,黄新要交党费 (第30—55段)再到八里坳,黄新整理咸菜欲交党费,后“我”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第56—60段)我带着小孩安全回山里,代黄新交党费 任务一:探究:小说的开篇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请你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加以概括,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好处:本文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