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26223

7 包身工 课件(共82张PPT)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275275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包身,课件,8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 第二单元第七课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目 录 导入新课 1 课堂导入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这个群体就是包身工。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学习目标 梳理叙述脉络,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02 赏析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03 充分认识帝国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压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 04 了解作家生平及报告文学相关知识 01 了解相关知识 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导入新课 2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简单地说,报告文学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 1.概念: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文学体裁。 2.特点:新闻性、政论性、文学性 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 另外,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要求报告文学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在忠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文学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 文体介绍 报 告 文 学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 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 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事业、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介绍 著名电影剧作 电影剧本改编 《上海屋檐下》 改编鲁迅的《祝福》 《法西斯细菌》 改编茅盾的《林家铺子》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男,汉族,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人,毕业于明治专科学校,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曾获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的荣誉,第30届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编剧奖。[1]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他曾获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的荣誉,第30届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编剧奖。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灌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