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 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第二单元第六课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目录 导入新课 1 本文题目颇具深意,一篇记人写事的回忆性散文,“纪念”可以理解,“忘却”引人生疑。“为了忘却”,潜台词即“想要忘却但难以忘却”,写下这篇纪念文章是为了忘却。 鲁迅“难以忘却”的是什么?“想要忘却”的目的是什么? 让我们进入文本,走近作者心底的渊薮。 学习活动 1.了解本文的相关背景和“左联”“左联五烈士”等; 2.整体感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抓住零碎而典型的小事,把握人物形象; 4.细读文本,品味本文曲折隐晦的抒情笔法。 新知探究 2 活动一 了解相关背景 写作背景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当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对鲁迅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鲁迅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作品介绍 “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 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 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白莽、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 “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 活动二 概括内容, 理清思路 梳理脉络 部分 主要内容 小标题 一 二 三 四 五 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 写托柔石给白莽带书和他们被捕。 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以及鲁迅先生的境遇和心情。 揭露社会黑暗,再次抒发悲愤的情感。 回忆白莽 追忆柔石 白柔被捕 烈士遇害 抒发悲愤 活动三 把握人物形象 细读人物 文章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两位烈士,通过“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来勾勒人物形象。 回到原文找一找,作者写了白莽和柔石的哪些小事?塑造了两人怎样的形象? 人物形象 人物 事件 人物形象 ①做了好些诗,翻过彼得斐的诗;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 ②译德文书《彼得斐传》;邮寄原文不便,他就亲自送来。 ③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就故意曲译成“民众诗人” ④见面后第二天就给鲁迅写信,说见面时他话少、冷,感到一种威压,后悔与其见面 ⑤被捕释放,衣服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