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数学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343266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同步讲义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7知识点+7题型+巩固训练)(学生版+解析)
日期:2025-05-13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9次
大小:20863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高中
,
方法
,
学生
,
训练
,
巩固
,
题型
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和集合元素的特性,理解元素和集合的关系; 2.掌握几个常用的数集的符号表示; 3.掌握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4.能够用区间表示集合。 1.集合的含义及其描述法的理解; 2.用区间表示集合的应用; 3.对给出的集合进行化简运算后用区间表示; 4.在理解集合表示方法的过程中,列举法的理解,以及区间可以用数轴形象地表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含义,体验其现实意义。 知识点01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元素:一般地,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即学即练1】判断下列每组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的是( ) A.某校高一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 B.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相等的点 C.不小于3的自然数 D.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答案】CCD 【分析】判断是否满足集合三要素中的确定性,得到答案. 【详解】A中“成绩优秀”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不能组成一个集合; B、C、D中的对象都满足确定性,所以能组成集合. CD 知识点0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即学即练2】给出下列6个关系:①,②,③,④,⑤,⑥.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A.4 B.2 C.3 D.5 【答案】A 【解析】为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所以,所以①正确; 是无理数,所以,所以②错误; 不是正整数,所以,所以③正确; ,所以④正确; 是无理数,所以,所以⑤正确; ,所以⑥错误.故选:A. 【即学即练3】用符号“∈”或“ ”填空: 1____N, -3____N, ___Q, ___N, 1__Z, -3___Q, 0___Z, ___R, 0___N*, π___R, ___Q, ___Z. 【答案】 ∈ ∈ ∈ ∈ ∈ ∈ ∈ ∈ 【分析】利用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数集的符号表示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表示自然数集;表示正整数集; 表示整数集;表示有理数集;表示实数集. 故答案为:;;;;;;;;;;;. 知识点03 集合元素的特点 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可以任意排列。 【即学即练4】若以集合A的四个元素a,b,c,d为边长构成一个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可能是( ) 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菱形 D.矩形 【答案】A 【解析】由于a,b,c,d四个元素互不相同,故它们组成的四边形的四条边都不相等. 【即学即练5】数集中的x不能取的数值的集合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解得;由解得. ∴x不能取的值的集合为.. 知识点04 集合相等 【即学即练6】集合相等:给定两个集合A和B如果组成它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记作A=B。 下列集合中,不同于另外三个集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选项A、B是集合的描述法表示,选项D是集合的列举法表示,且都表示集合中只有一个元素2020,都是数集. 选项C它是由方程构成的集合,集合是列举法且只含有一个方程. 知识点05 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即学即练7】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若能构成集合,指出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若不能构成集合,试说明理由. (1)北京各区县的名称; (2)尾数是5的自然数; (3)我们班身高大于1.7m的同学. 【答案】(1)能;有限集; (2)能;无限集; (3)能;有限集. 【分析】根据集合的基本概念即得.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五中学(青岛实验高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5-05-13)
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图片版,无答案)(2025-05-13)
第七章 第四节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数学(通用版)一轮复习(2025-05-13)
第七章 第五节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数学(通用版)一轮复习(2025-05-13)
第七章 考教衔接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构建策略(课件 学案,共2份)2026届高中数学(通用版)一轮复习(2025-05-13)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